江西新闻客户端讯(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倪可心)“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。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”这首耳熟能详古诗《小池》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。杨万里不仅是著名文学家,他还是理学思想家,同时还是南宋中前期重要的政治家。4月15日,由吉安市委宣传部、江西日报社(报业传媒集团)主办,吉安市文广新旅局、吉安市文联、吉安市社联、吉安市旅投公司承办的“白鹭洲书院讲坛”第三期开讲,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包伟民教授授课,讲述了庐陵先贤杨万里“知人识世”的人生风景。
【资料图】
▲讲坛现场
▲主讲嘉宾:包伟民教授
杨万里(1127年10月29日-1206年6月15日),字廷秀,号诚斋,自号诚斋野客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黄桥镇)人。
包伟民教授从生平简介、群贤并起、田野退居、意义探求四个方面作了精彩分享,300余名读者参加了本次讲坛。
作为南宋中前期重要政治家,杨万里官至光禄大夫(从一品)。包伟民将杨万里生涯总结为三个阶段。宋高宗赵构在位期,是杨万里出生求学、应举入仕,并且思想定型时期;宋孝宗赵昚在位期,是杨万里政治地位上升稳固期;宋光宗赵惇及宁宗赵扩在位前期,是杨万里政治生涯高峰期。
“杨万里在求学、应试以及入仕前期,结识了一大批与他志趣相投的师友。”包伟民教授说,除了他曾经问学的几位老师外,政治思想上对他一生影响至深者,尤其是张浚(1097-1164), 以及曾上书“乞斩秦桧”的吉安人胡铨(1102-1180)。
▲讲坛现场
讲坛中,包伟民教授还通过详实的史料分析了南宋时期“人才辈出”的历史现象。“仅从杨万里的‘朋友圈’来看,就可以说高孝之间是两宋社会第二个群星闪烁、人才济济的历史时期。杨万里作为一个杰出历史人物的问世,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作为‘人才辈出’历史现象的一个例证。”包伟民说道。
谈及吉安地区南宋时期人才辈出的原因,包伟民教授归纳为两个点:一是当时江南地区的迅速开发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,二是文化中心的相应南移以及江西地区在其中的地位。江西(豫章郡)所属之南扬州,及至南宋时期,与吴越(今江浙)相比较,其他耕作技术仍然相对粗犷。但这并不能被绝对地理解成“落后”,因为这里还需要考虑到劳动生产率水平问题。精耕细作并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形式,资源与劳动投入的合适比例是其中关键。也可以说,南宋时期,江西地区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仍大致平衡,这其实是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。
“从北宋以来,江西地区之人才辈出就一直受人瞩目,无论是临川的王安石,南丰的曾巩,还是庐陵永丰的欧阳修,都是。从此奠定了这一地区在两宋政治文化地理中的地位。”包伟民教授说道。
▲现场提问
杨万里的政治生涯既受制于当时历史社会的大环境,也有其个人性格的烙印。正心诚意,爱国忧时,体恤民众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;刚正敢言,甘于清贫,亲近乡野是他性情禀赋的特点。包伟民教授谈到,北宋(960-1127)以来江南地区经济、文化的迅速发展,是南宋前期涌现一大批像杨万里那样优秀人才的社会基础,可以说是两宋社会第二个群星闪烁、人才济济的历史时期。赣江吉泰盆地作为江西的核心地区之一,与太湖流域在经济发展态势上各有所长,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,这一切都是培育杨万里成长的丰沃土壤。
▲白鹭洲书院
作为国内著名的古书院,白鹭洲书院是庐陵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地标。近800年来,书院书声不断,弦诵不绝,培养出了文天祥、刘辰翁等一批杰出的仁人杰士,是全国为数不多保存完好、仍在办学的古书院之一。主办方表示,为提升庐陵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,将白鹭洲书院打造成为一个弘扬、传承、传播庐陵文化的平台,白鹭洲书院讲坛将陆续邀请国内著名文化学者来讲座,进一步唱响庐陵文化文旅融合好声音。
编辑:朱叶
复审:冯星星
审签:邵平
标签: